钟南山出席新冠防控高端论坛:群体免疫是攻克新冠的关键

网络 2020年07月21日 12:53

7月4日,新冠防控高端论坛暨2020年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学术年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教授也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在会上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下简称新冠)爆发以来许多宝贵的防治经验及最新研究进展,其中主要包括我国新冠防控经验,北京防控新措施,新冠流行病学研究、临床治疗研究及疫苗研究新进展等属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次会上钟南山院士为我们分享的精彩属性。

我国新冠防控成效

得益于强力的防控措施

会上,钟南山院士回顾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和广东的新冠疫情。

疫情爆发初期,由于缺乏对新冠的理解,因此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弄清楚是否存在人传人?有没有医务人员感染?以此来初步判断疾病的传染性。

钟南山院士指出,急性传染病发生时我们无法阻止其发作,但关键是要降低其发作的程度。

发作程度应至少控制在国家医疗卫生系统能够承担的能力之下,这样才能逐步控制疫情蔓延。而疫情一旦超过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负荷,就会引发各种问题。

武汉爆发新冠疫情早期,由于医疗资源的缺乏,医护病了,病房不足,很多病人没有办法住院,但我们国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改善了这种状况。

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的传染性很强,从流行病学专业角度分析,新冠的R0(基本复制指数)接近3,这比当年的SARS-CoV(R0:2-3)、MERS-CoV(R0<1.0)、季节性流感(R0:1.5)都要高得多。

但我们国家在1月23日就提出了非常强力的防控措施:

一是武汉封城,不仅是武汉里的人不能出城,武汉外的人也不能进城;

二是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全国各地每天要实时播报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数量;

三是联防联控机制,且落实到基层,在社区里开展防控,积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尤其早诊断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好,患者在医院的检查结果即可作为确诊依据,不需要上报到CDC核查再确诊,大大缩短了疾病诊断的时间;

四是对所有的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的追踪比较到位,而且开展实时定量的PCR检测。

钟院士指出我国在第三、四点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全国的新冠疫情在四周内已基本得到控制。

新冠的传播链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疫情防控仍需保持警惕

由于种种原因,国际合作受到阻碍,新冠的传播链并未探讨清楚,中间宿主也不十分明确。

目前自然界中已知的可能宿主包括:蝙蝠、穿山甲。

钟南山院士表示,目前已经明确了呼吸道传播,包括通过患者飞沫或与患者密切接触,或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病毒吸入呼吸道而发生传播;此外,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尿液中分离出活的病毒,提示病毒有可能通过排泄物排出,再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钟南山院士提到,防控的关键:一是要保持距离,与人谈话,至少保持1.5米距离,2米之外才是相对安全的距离;二是要戴口罩,尤其在狭窄的空间内需佩戴口罩;此外,要认真洗手;尽量避免与受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接近。

针对北京近期出现的疫情,钟南山院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据病例空间分布研究,北京市丰台区新发地批发市场出现的新冠病例群,比当时武汉海鲜市场的更集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或食品环境污染可能导致此次群发。

他提醒各位研究者要进一步研究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

北京新防控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国内出现第二波疫情可能性不大

北京的积极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钟南山院士对此表示了肯定,并分析了北京的新防控措施,包括:

1、公共卫生应急回应级别从三级提高为二级;

2、立即关闭新发地市场及相关市场;

3、对输入的生冷食物(肉类、鱼类)进行严格检测;

4、每天40万人的核酸检测;

5、紧急追踪密切接触者;

6、减少社会活动并佩戴口罩;

7、中小学停课,大学暂不复学。

截止至会议当天,北京新发地疫情人数为320多例。

兰州大学《全球COVID-19疫情预测系统》预测结果表明,北京疫情发生后,如果只采取三级响应措施,累积确诊人数将在600人左右,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累计确诊人数将达到20万人。

会上,针对国内是否会出现第二波疫情,钟南山院士说道:“从病毒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规律来看,疫情在7、8月应该会降下来,但估计今年年底、包括明年初依旧会存在。但是相信不会像第一波那么严重,这次疫情让全世界都接受了很大的教训,大家对待疫情都变得警惕。”

无症状新冠感染者具备传染性

患者出现症状前后五天的传染性最强

谈到新冠的潜伏期时,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的潜伏期也未十分明确,大部分病例是1-14天,但实际情况中也存在大于14天的个例。

钟南山院士强调,患者潜伏期没有症状,但是有传染性。

研究显示,患者在出现症状的前后五天传染性最强,因为发病早期在鼻咽部测得的病毒载量更多,而在一周后显着下降。

因此控制无症状新冠患者的传播也是防控的关键。

目前对于无症状新冠感染者的定义包括两方面:1、症状发生前(潜伏期);2、核酸检测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

钟南山院士解释到,目前“核酸检测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尚存争议,国外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

《Science》期刊有篇文章指出,未必真的没有症状,也可能是“非常轻症的感染者”。因为症状是非常主观的,一些轻微的症状容易被患者忽略。

文章例举了一例国外无明显症状的新冠患者,其表示曾感到乏力,肌肉疼痛,有低热,口服过退热药,但因症状很轻被忽略或退烧药掩盖了症状而没有被及时发现。

群体免疫是攻克疫情关键

但成熟疫苗仍待长期研究

如今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控制,未来的预防策略在于群体免疫。

钟南山院士指出,既往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是无任何干预情况下自然感染,在这种情况下,要 60-70%人群感染才能达到,过程中可导致6.95%人口死亡,代价太大。

因此,大规模接种疫苗,才能实现科学、靠谱的群体免疫。

提到疫苗的研发生产,钟南山院士表示,疫苗三期临床试验需要与国外合作,疫苗面市时间未定,可能数月,也可能超过大半年。

被问及疫苗的安全性时,钟南山院士答道:“比起安全性,有效性更值得担忧。目前主要是全病毒灭活疫苗,经过1期和2期临床试验,目前总的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但会不会有群体大注射出现ADE(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现在没有人敢说。从抗体的滴度来看并没有非常理想,没能达到很高的保护效应,但作为应急使用是没问题的。

钟南山院士表示,疫苗研发时间会比我们想象中要长,应急使用是可以有望在年底实现,但真正做出一个标准化、优质的疫苗仍需数年时间

通讯员:邓淑云

趣生活©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疫情 院士 南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