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条帖子的争执背后:医学报考未来可期?波子哥讲明这些点
如果说,高考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关,那填报志愿,则是学生踏进社会的第一堂课。
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掀起一番“大乱斗”。
毕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大概率决定了你这一生要怎样活。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专业,让人无比向往,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请慎重考虑。
在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抗疫期间,频频发生的伤医事件实在让人寒心。
武汉市四医院两名医生遭新冠肺炎患者家属殴打,防护服被撕扯。
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一名医务人员被患者捅伤。
……
出生在“非典”一代的高考考生熬过了“新冠”疫情,又要克服难得一遇的洪涝,才能走到桌前伏案书写自己的未来。
似乎上天对这届考生特别关照,“天降大任于斯人,而苦其心志”,总之,他们太难了。
我们搜集了社交平台和各种指数数据,发现高考前“医学专业大学排名”相关属性搜索热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4%。与此同时,也有多达上千条与医学相关的“专业避雷”帖子。
一边是报考热情的上涨,一边是“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数据来源:《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
在两种对立观点的激烈碰撞下,高考生和家长们更加犯难了,从13大学科以及500多本科专业中选出“医学专业”,考验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未来医护职业的展望。
今天,家医君请来了前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来和我们聊聊医生职业与发展等问题。
廖新波
原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副厅长,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妈,那我就学医吧
家医君先拿自己做个例子。
当年家医君对专业是没有明确想法的。
分数出来后,我们俩立马摊开那本厚厚的志愿手册,从海量的专业中进行筛选。
老妈:律师和医生好啊,都是金饭碗,计算机、土木工程也不错,你觉得呢?
家医君马上排除了律师和计算机,原因很简单,打从心底里没有兴趣。
至于临床医学和土木工程,考虑到医生是长久不衰的职业,而且救人、穿白大褂很酷,家医君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临床医学。
希波克拉底
从填报志愿,拿到录取通知书,在希波克拉底雕塑下宣誓,到踏进医学院,一切都是一气呵成。
但真正接触后才发现,一入临医深似海……
学医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十二年寒窗苦读,一朝便鱼跃龙门
怎么可能?!
小学6年,初高中6年,12年的寒窗苦读后选择学医,这只算新手上路。
因为医学生,要经历“5+3+X”培训,即5年本科,3年规范化培训,X年专业培训。
本科毕业后的医学生,只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只会开药却不懂如何治病,因此必须要经历3年的规范化培训,即规培。
规培的学习范围比较广,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以及自身悟性下,学会如何处理临床病例,理解并研究处方背后的原理,逐渐积累经验。
而专培的学习范围比较精,甚至精确到某个器官、某种细胞。
因此,医生成才困难,晋升副高约10年,正高则15年。
待遇符合预期
这点只能部分赞同。
前面讲了,在成为真正的医生之前,还要学习很多年。
这个阶段,收入不算多,基本靠医院的补助,爸妈甚至会成为长期饭票。
因此,学医的成本比大多数行业高。
那成为真正的医生后,情况会有所改观吗?
廖新波表示:
其实在中国,医生的总体收入不算低,但相比于国外,国内医生的收入则低很多。
因为,国外医生的工作量远远低于国内,一个医生一天看十几个病人已算完成任务,而国内医生,诊疗病人数量更多,工作强度更大,综合对比之下,待遇是不及国外的。
另外,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医生对比,即使接受了同样的培训,待遇也可能差数倍。
学医就能治病救人,应用性很强
的确,这句话没错,但你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作为医学生,要学的实在太多了。
本科必修课40多门,教材垒起来比人还高,而且全都要背!
“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病理病生,九死一生”并非说说而已,但最重要的课程,当然是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涉及到整个人体,如器官、神经、肌肉等,学不好解剖,后面的课程会更难学,总的来说,医学生的5年,等于跟教科书谈一场“蓝色生死恋”。
因此,治病救人的前提,是你得把专业属性背得滚瓜烂熟。
这样听起来,学医就像挺苦的,还有必要学医吗?
如果真想报考医学专业,要做好哪些准备?这条路的未来如何?
后疫情时代,医护人员地位已提高
在这场疫情中,冲在最前线的是医务人员,在后疫情时代,医务人员的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比如,适度优化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加大打击医闹力度等。
在卫生领域,则新增了两大职业——社群健康助理员及老年健康评估师,旨在增加健康类就业机会。
这次疫情,也进一步凸显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触发了大家对报考医学的兴趣和动力。
2020年十大热搜专业中,医学同比上涨164%就说明了“学医潮”再次掀起。
前不久,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质量,更是得到了国际认可,被全球健康卫生行业所接受。
实际上,从情怀上来说,一个人总要有点理想主义,医生这么崇高的职业,正是理想主义者的首选。
虽然最后难免会越来越现实,但没有理想,岂不白来世间一趟?
从现实来说,医生收入确实不算高,但绝对在社会平均以上,并且十分稳定。
对于学医,家医君还有一个感悟——认识医生多,好办事。
医生的朋友列表等于“名医大全”,随时在线咨询熟人医生,不仅便捷,还不会被坑。
未来是光明的,但不是人人都能报
对于还在纠结要不要报考的学生来说,廖新波是这样建议的。
在报考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具备这四个条件:
1、具备兴趣,真正热爱医学的人才能对这份职业忠诚,所以家长也不能强迫孩子填报,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2、具备钻研精神,因为医生的晋升并不简单,在你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抽出时间进行实验,撰写论文,如果只把这份职业当作谋生工具,将会看不到前途。
3、具备悟性,书本的知识和老师讲的话都是“死”的,关键看你如何吸收和举一反三。
4、具备仁心和恻隐之心,懂得站在患者立场考虑问题。
有备而学,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顺畅。
廖新波还表示,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日益普及,许多职业正在被机器人取代,尽管机器人也正向医疗领域渗透,但终究不能完全取代医生。
机器是没有温度,是冷漠的,未来只有我们操控它,而不是被操控。
根据过来人的经验,家医君对医学专业是这样理解的。
人的一生无法躲过疾病的困扰,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变的规律。
所以,全社会无法离开医生这个职业。
毕竟学医是一件苦差事,在你变得足够优秀之前,你需要付出比其他行业同学更多的努力。
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在你逆天改命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都触不可及的。
作为直面生与死问题的实践者,看着满眼绝望的患者,听着家属无助的声音,用自身的能力挽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试问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