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治疗手段,特医食品能帮到多少疾病?

网络 2020年06月10日 20:53

「多喝点鸡汤,营养好。」

「别老吃方便面,没营养。」

我们从小听这些话,长大又把这些话说给别人听,「营养」这个词离我们很近,但是营养究竟是什么,营养可以做什么,却很少深究。

突如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众对营养与抵抗力、身体健康更加关注。用于改善特定人群的营养状况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 「特医食品」),已经是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体系,在后疫情时代,也受到我国越来越多医生的关注。

2020 年 5 月 30 日,由于疫情原因,第六届雀巢健康科学营养论坛突破了时空与国界的限制,首次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会议邀请到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前主任委员蔡威教授担任主席,国外营养和胃肠方面的顶尖学者——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学会(ESPGHAN)前主任委员 Ranaan Shamir 教授、ESPGHAN 胃肠病学委员会前主席 Yvan Vandenplas 教授、ESPGHAN 胃肠病委员 Claudio Romano 教授以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Kari Nadeau 教授,与国内营养专家共同分享交流儿科营养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临床经验。

双管齐下:

食物过敏,从预防到分级管理

过敏预防与辅食添加

想要预防过敏,在人们过去的认知中,需要从小彻底避免牛奶等风险食物,直到 2-4 岁才开始摄入。但近些年,这样的观点开始发生改变。

Kari Nadeau 教授和陈同辛教授介绍道,LEAP 试验 [1]、CHILD 试验 [2]、EAT 试验 [3] 等多项研究发现,早期在食物中引入风险食物,后期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反而大幅下降。基于此,相关指南也进行了重新思考,不再规避可能致敏的食物,认为应当尽早添加辅食,确保饮食多样化,并形成持续常规喂养。斯坦福研究 [4] 结果表明,多种蛋白混合摄入获益大于单一蛋白摄入,更远高于回避饮食。最新的 I’M EATING 大型研究 [5] 则表明早期少量引入风险食物风险其实非常低。

Kari Nadeau 教授团队在指南和研究指导下研发的相关食品,包含 16 种食物蛋白,覆盖 90% 以上食物过敏原,目前已在美国超过 6000 多个家庭中使用,不良反应极少。这为强化婴儿的免疫系统,降低未来食物过敏风险提供了新的途径。

牛奶蛋白过敏的分级管

食物过敏在儿童中发病率为 0.02%-8%,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牛奶是三岁以下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 [6]

马琳教授和徐子刚教授提出, 牛奶蛋白过敏婴儿 60% 出现吞咽困难、反流等消化道症状,70% 出现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症状,30% 出现鼻塞喘息等呼吸道症状。 临床案例表明,强调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必须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Yvan Vandenplas、龚四堂、江米足三位教授同时指出,

确诊牛奶蛋白过敏后,营养的配方选择应遵循「分级管理」的策略:

大部分患儿都属于轻中度牛奶蛋白过敏,首选深度水解配方;当不能耐受深度水解配方或属于重度牛奶蛋白过敏时,应选择氨基酸配方。此外,无腹泻患儿可以选择含乳糖的深度水解配方,有腹泻患儿则应选择不含乳糖的深度水解配方。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深度水解配方都相同,深度水解配方治疗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其蛋白质的水解程度。

医学诊疗「特殊武器」

营养管理应用于多疾病与康复

营养管理的多疾病支持

营养问题在多种疾病中普遍存在。

来自儿科急救领域的钱素云教授和刘春峰教授,外科领域的唐维兵教授,肝病领域的舒赛男教授,儿保领域的赵正言教授和邵洁教授等多位国内专家通过临床案例表明,理想的肠内营养制剂配方能为患儿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恢复胃肠道功能。血液肿瘤领域,刘玉峰教授和胡群教授指出, 6%-50% 初诊肿瘤患儿以及 8%-32% 长期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患儿发生营养不良

[7]

,从而产生化疗耐受性降低、依从性下降,感染并发症增加、疾病复发率上升等问题,最终导致生存率降低

[8-10]

。高能量密度、高中链脂肪酸营养配方在能量密度、蛋白质含量、耐受性、吸收速度、保护胃肠功能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有助于改善化疗期间营养状态,减少上述营养不良产生的问题

[11-12]

甚至在短肠综合征这类严重罕见疾病的治疗中,营养管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Raanan Shamir 教授和王莹教授教授谈到,新生儿的短肠综合征死亡率较高,完全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但合理的营养管理能给患者预后带来很大改善。

脑瘫营养管理与儿童康复

作为营养管理中发展较快的儿童康复领域,脑瘫患儿由于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障碍、吞咽困难等因素,营养摄入常常受到影响,如何制定长期营养管理计划十分关键。

Claudio Romano 教授提出,营养支持首选经口方式,而对于不能耐受大容量喂养的患儿,推荐满足全营养元素需求的标准(1.0 kcal/mL)聚合配方。除此之外,胃造瘘术后的患儿摄入量有限,可以给予高能量密度(1.5 kcal/mL)配方。对于胃食管反流或便秘患儿,也可推荐含纤维的,如含瓜尔胶水解产物的乳清蛋白水解配方。

肖农教授和朱登纳教授也分享了国内脑瘫高危儿营养支持的临床病例,建议对胃排空正常、无误吸风险,需 4 周以上长期应用管饲者,应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管。这一技术国外应用较为普遍,但国内开展较少。不过我国将很快出台脑瘫患儿的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帮助医生正确认识和应用,有效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营养支持见贤思齐:

加强认知,多学科与政策支持共进

大会主席蔡威教授指出,随着临床营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营养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甚至部分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但总体十分不平衡,普及性不足。因此,在医院内建立营养支持团队(NST)或临床营养科成为发展趋势,其主要作用是筛选出真正需要营养的人群,给予严重营养不良或危重病人合理的精准营养,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可能降低死亡率,并减少医疗费用。目前国内儿科领域的 NST 营建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多有临床营养背景的有识之士加入到 NST 营建的队伍中来。

蔡威教授强调,儿童临床营养支持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重要性,需要多学科共同完成。目前普及营养相关知识,让更多临床医生知晓患儿是否需要营养,什么时候、什么方式给予营养十分重要。本次学术会议,海内外多学科的临床实践病例也让大家明白,只要足够重视,即使是危重患儿,通过营养治疗也会获得良好的预后。

特医食品「黎明产业」:

专业性、高质量缺一不可

雀巢健康科学 (中国) 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欣鑫女士表示,特医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食品。特医食品的营养处方在国外已有几十年历史,随着 2016 年起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肠内营养重新定义为特医食品,会有更多产品引进中国,能够让广大患者或特殊身体状况的人群受益。迄今为止,雀巢健康科学已有 5 款儿科产品获得了国家特医食品认证。

特医食品针对的虽然是个性化小众,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总体需求人群仍不在少数。顾欣鑫女士特别强调,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鼓励优质企业参与到特医食品这一「黎明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尊重专业性,注重品质和诚信,包括配方的设计和工艺开发,以及后期上市后的沟通和教育,都需要商家严格自律,让产业良性、科学发展。

小结

营养治疗是未来医学一个重要的方向,能够帮助各个学科更好地让患者获益,特医食品则是其中重要的载体。营养治疗领域,我们应当承认与国外的整体差距,促进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但也无需妄自菲薄,我们拥有顶尖的团队,相信未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们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人过上健康美好的生活。

责编:Alice & 胡伟迪

趣生活©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营养 教授 配方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