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集采最新数据:3个月完成400%
作者 /阿妮娅
全国集采扩围,成绩单来了
1
3个月内,9品规完成约定采购量
昨日(5月28日),江西省发布了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情况通报,网上采购情况(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显示,江西省共扩围 25种药品31个品规,前3个月,中选药品的全省网上采购总金额为11890.02万元,占同品规药品采购金额的48.71%。
本次31个品规的完成进度基本在23%-400.47%之间,平均为85.36%,有包括瑞舒伐他汀(10mg)、瑞舒伐他汀(5mg)、赖诺普利(10mg)、替诺福韦二吡呋酯(300mg)、氯沙坦(100mg)、氯沙坦(50mg)、左乙拉西坦(250mg)、伊马替尼(100mg)和右美托咪定(0.2mg/2ml)在内的9个品规完成全省约定采购数量。
其中,左乙拉西坦250mg的完成进度最高,为400.47%,吉非替尼250mg的完成进度最低,仅为23.27%。
在「中选药占比」这一指标中,前3个月,中选药品在全省采购总数量占同品规下所有药品采购数量比例超过了80%;占比最高为培美曲塞100mg的96.79%,最低为阿托伐他汀20mg的68.46%。
2
为什么超额完成400%?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12月20日,江西省落地国家集采扩围,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开始执行 “4+7”扩围的江西中选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左乙拉西坦完成度超乎预期,达到了400.47%。据理解,此次中标企业为京新药业。
据理解,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左乙拉西坦销售额为10.39亿元,京新药业占比2.37%。得益于4+7集采,公司该品种2019H1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3%。
左乙拉西坦为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原研药为优时比的开浦兰,2009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口。目前,国内左乙拉西坦已上市剂型包括片剂、口服溶液、注射剂、缓释片。
作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作为特征。此次左乙拉西坦实现400%的超额完成,或与其临床用药的变化有关。
邕江药业营销总监黄勇认为,左乙拉西坦在3个月内完成400%的用量,和其背后的神经科用药有关。
他进一步解释:第一,目前脑神经保护领域中的脑神经保护剂用药,在国家医保目录中主流产品是丁苯酞和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第二,各神经科的科室里,此前涉及较大销量的产品,比如奥拉西坦、神经节苷脂等产品,已经进入了国家重点监控目录;而现在各省都将国家版重点监控目录落地得很坚决,目录中的20个品种有12个都是脑神经保护剂领域——也就是说,在临床使用上,不受国家以及地方重点监控目录限制的产品,已经寥寥无几了。与此同时,脑保护剂的市场本身在疾病谱中就比较大。
一方面是临床需求仍然旺盛,但大品种的临床使用均已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国家带量采购,价格非常低,两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比较高的完成率。
此外,吉非替尼的完成率最低,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仅有23.27%。对此,黄勇表达了他的观点:一方面,在国家控费的政策中,肿瘤药的限制原本就不高,供应受到的限制比较少,各家品种供应都比较正常;另一方面,作为肿瘤领域的疾病谱,吉非替尼本身就是刚需的,且适应症不可延展,不存在大量的入组病患,因为病人的发病率是固定的。因此,在现有的情况下,剩下3个季度如期推进,应该一年内会完成100%的报量。
3
超额完成后,医院如何分配进度?
就江西省目前的完成情况来看,其扩围的31个品规,平均完成率在81%,已有9个品规完成全省约定采购量。
某种程度上,除了个别品种,基本绝大多数的品规都会提前完成约定采购量,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医疗机构可以选用未中选品种了?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未来医疗机构会如何分配用量?
“当临床用药把集采约定的采购量完成之后,原则上医院可以按照省级采购平台的价格自由采购,这在政策上面是可行的。”黄勇坦言,“但问题是,要考虑临床患者对价格敏感度。因为集采的药品价格很低,如果完成约定量后采购非中选品种,会有一个价格提升,患者是否接受?”
他进一步延伸:“除此之外,临床医生要考虑用药的血药浓度和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如果患者已经稳定使用集采目录的产品,并且已经有了三个月以上的使用周期,那么新换药品必然会导致药物疗效的波动。”
此外,从医生的角度,黄勇也提出了他的顾虑:虽然各个品种在国家层面上完成了一致性评价,但在医生眼里「通过一致性评价不等于疗效一样」,因此如果集采产品稳定使用3-4个月后,他的处方习惯已经形成——比如医生一直开瑞舒伐他汀,如果换药,他只会想到是否要换辛伐他汀,而不会专门想着是否要去换一个厂家,毕竟医生在达成约定量后,不会有太大积极性一直观察完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