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日记出版:68 天,记录医护眼中最真实的武汉

网络 2020年05月02日 20:53

2020 年 1 月 24 日,除夕夜。

年夜饭吃到一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查琼芳医生就接到通知,她将作为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当晚出发前往武汉。

医疗队出发前合影

这批最早从上海出发的援鄂人员,同时也是是奋战时间最长的一支医疗队。从 1 月 25 日凌晨 1:30 到达武汉天河机场,到 3 月 31 日结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工作,他们的战斗持续了整整 68 天。

68 天,一日不落,查琼芳医生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这本《查医生援鄂日记》。

忙到不知今夕是何日?

1 月 30 日,援鄂第 6 天。

「今天是年初几?星期几?」我问室友,回答是「不知道」。只记得我们到武汉已经 6 天了。翻看了朋友圈,我才知道昨天是年初五迎财神的日子。

室友昨天凌晨 2 点上夜班。我担心室友上班迟到,睡不踏实,夜里惊醒,看时间是凌晨 2 点多,她的床上已不见人影。她在隔离病房需要待至少 6 个小时,出来就得换防护服。由于资源比较紧张,医护人员一般都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下班时,脸上也会被 N95 口罩和帽子压出深深的痕迹。

上班前室友说希望她的病人都能康复。然而不幸的是,今早起床,我在医生群里获悉,她的一个病人过世了。我真的很为她揪心:这个年轻的姑娘不是共产党员,只因为湖北是她的家乡,只因为她选择了护理这个职业,在接到援鄂通知后义无反顾地主动请战。她一到武汉就在朋友圈里把父母屏蔽了,她不想让他们担心。

我们的夜班要上 12 个小时,夜出班还有大约 3 个小时的交班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整整 15 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不是常人能顶住的。我们所有人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穷尽一切可能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但是……

我需要好好休息,迎接夜班,希望夜间一切顺利。

为医疗队运送物资的司机师傅

人生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

1 月 31 日,援鄂第 7 天。

昨天夜班,今天一觉睡醒已是黄昏。

昨晚 8 点接班,我换好衣服,戴好口罩、帽子,进行中夜班交接班:填报传染病卡、打印病史、写病历、处理病人……办公室空荡荡的,只剩下我们三名值夜班的医生。两个取暖器同时打开,也赶不走武汉夜间的寒冷。

穿防护服的查琼芳

凌晨,我们第二组的值班医生去休息了,他的病人相对稳定。我和第三组的医生留在办公室继续战斗。凌晨 2:30 左右,我们组的 5 床病人——一名 50 多岁的女性出现了血压下降,我们赶紧处理,所幸病人最终好转,我们也松了一口气。

担心病人再有情况发生,我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棉大衣,坐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在安静的环境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我的心跳很快,呼吸有点累,因为每一次喘气我都需要费力。我想到那些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只要意识清楚,他们该有多痛苦啊。

恍惚之间,我特别想念不戴口罩自由呼吸的日子。

早上 6 点不到,我从疲惫中清醒过来,刚刚准备写交班记录,突然 5 床病人的情况开始恶化:其实她的情况一直不太乐观,在我们接手前,她就出现了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表现。我们输血、输血小板、输冷沉淀,调整药物,在家属能接受的范围内的各种治疗都用了,我们预料到了她的结局,也第一时间告知了家属。

她在清晨 7:30 还是走了。我打电话通知她的爱人,一个大男人在电话中哭了……他询问能否见病人最后一面,我不确定在这特殊时期他的要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我很想安慰他,但这时候任何话都很无力,再说下去我的泪水也快止不住了。我只能匆匆挂上电话。

换好衣服回到酒店,已是上午 9:30,太阳高挂天上。我穿着厚重的军大衣,浑身冒汗。群里通知今天是最后一天打「日达仙」了。这是我们组程医生的一个朋友的朋友捐助给金银潭医院的,一共 1400 支,每支 500 元左右,医院分给我们上海医疗队 400 支,用来增强一线医护人员的免疫力。

我翻看手机,看到今天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没放弃救治任何人,哪怕只有一丝生机

2 月 11 日,援鄂第 18 天,武汉,阴天。

清早,我从小组群里得知一个坏消息:我们的 18 床和 19 床病人先后离世了。这让我好不容易平复的心情,一下子又陷入沮丧中。

18 床是位有基础疾病的 89 岁老先生,我们曾多次联系过他的家属,告知他们病人情况不太好,家属明确表示放弃对老先生的一切抢救。但是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没有放弃,哪怕只有一丝丝生机,我们也在竭尽所能,采取了高流量氧、无创呼吸机等多种救治措施,然而最后他还是因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而离世。

19 床病人是位 50 多岁的中年男性。在我们接手的第一周,他始终处于烦躁状态,甚至动手抓护士的衣服,然而第二周他却进入了抑郁状态。他会趁护士不注意,拉下呼吸机面罩,使氧饱和度下降到 20% 左右。此外,他拒绝进食。我曾经多次劝过他,试图鼓起他求生的欲望,告诉他所有医护人员从没有放弃他,他的家人也没有放弃他。可是如果一个人自己放弃了自己,丧失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心,那么旁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生与死之间的一步之遥再次令我抱憾,虽然我们从没放弃救治任何人。

6 点准时接班,我们重症病房 20 多名医生里只有 4 名女性。今天是第一次三名女医生同时值班,我们三个人在办公室门口合影一张,留作纪念。

盼今夜无殊。

查琼芳(右一)和同事们的合影

野花与「致爱丽丝」

2 月 13 日,援鄂第 20 天,武汉,多云。

昨天空出来的两个床位很快有了新的病人。其中一位病人住进来后因病情危重直接进行了气管插管。周教授在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插管,但病人出现了严重的酸中毒和呼吸衰竭,这让夜班刘组长一夜未眠,他一整晚都在调整呼吸机参数。

为了挽救这位病人的生命,今天医护人员要对他进行俯卧位通气。病人体重大约 200 斤,穿着厚实防护服的我们感觉力不从心,五名医护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小心翼翼地完成病人的翻身。周教授又调整了他的呼吸机参数,希望他能够挺过这关。

隔离病房又多了台新机器:制氧机。这是爱心企业捐给我们医疗队的物资。病房需要加床,重症病人需要吸氧,而反复更换氧气瓶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现在每个楼面增加了 4 台制氧机,患者安全,护理也更加方便。

今早的酒店门口惊现一束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听说是一位陆军女队员从外面摘来的,因为不能带进酒店,她就向酒店申请了一个花瓶,插在花瓶里,放在酒店门口,希望大家每天看着生机盎然的野花野草,能够心情愉快。

酒店门前的花

下午的酒店大堂,一位陆军女队员在钢琴前弹起了「致爱丽丝」。虽然没有多少观众和听众,但是明朗欢乐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了爱和远方。是啊,虽然有时繁忙紧张,有时沮丧和心痛,但是在抗疫前线的我们依然热爱生活。

明天是情人节,听说,每名女队员都会有神秘惊喜!

向两位遗体捐献者致敬

2 月 16 日,援鄂第 23 天,武汉,晴。

昨天跟夜班交班时,我对接班医生说,我们组的其他病人都还平稳,但 5 床的情况不太好,明天查房时最好请示一下周教授是否调整一下用药。刚换好衣服走到楼下,就听说 5 床的心跳骤停。怎么可能?之前氧饱和度和心率都是好的,我怎么也不能相信!

昨晚 8 点多,我们医生群里发了一条消息:5 床家属同意尸体解剖,已签字。

目前对于新冠病毒引起的人体生理病理改变,我们更多的是根据临床症状去推断,却没有病理学的依据。5 床家属同意遗体解剖,这应该是全国第一例,这个决定对于我们后续认知新冠肺炎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今天下午,我们又得知 24 床家属也同意进行遗体解剖。

已经难以用语言表达我们此刻的感谢。全武汉人民甚至全国人民应该感谢 5 床和 24 床的病人和他们家属的决定,感谢这些饱受创伤的武汉人,感谢他们还来不及悲伤却在背后无私奉献。有这样的人民,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远在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 月 22 日,援鄂第 29 天,武汉,晴。

今天,我们小组最年轻的病人出院了。他才 20 出头,因为新冠肺炎住院,但是白细胞将近 4 万,同时合并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当时病情非常危重,所以大约 10 天前被转到了我们楼层。

我们小组在周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仔细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不仅解除了患者泌尿道的梗阻,逆转了肾功能,而且每天监测血糖,通过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控制好血糖。我们为他选择了合适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他的肺部情况也一天天好转了。

小伙子渐渐和我们医护人员成了朋友,从躺床上翘着二郎腿的「大少爷」变成了主动帮忙干活的好青年(尽管我们希望他安心休养,但是他坚持要帮忙)。今天他要出院了,护士们想与他拍张合影,他害羞地说自己不好看,坚决不肯露脸,只肯露个劳动的背影。

查琼芳(左一)和志愿者在工作中

昨天晚上在我们三楼上班的一名护士身体不舒服,三位医生帮助她,一位背着她做检查,一位来回奔走为她找药,一位夜间守护着她,外围护士上 12 个小时班本来已经很辛苦了,可还是一个人扛下了两人份的活,护士长放弃休息,一早赶过去接班。今天那位护士的身体好多了,她在大群里感谢大家,她说:「虽然远在他乡,但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医疗队合影

得知我们仁济医疗队在雷神山那边的同事一日三餐都是盒饭,生活比较艰苦。这样的日子我们医疗队刚到武汉的时候也曾经历过。我们医院赵医生在绿地集团的朋友特意给我们送来了电饭煲和大米、罐头、酱菜、方便面和水果等。今天,特意麻烦绿地的张先生把这些东西转给仁济在雷神山医院的同事,感谢好心人。

与在雷神山医院工作的仁济同事们相约:等回到上海,一定要把酒言欢!

……

《查医生援鄂日记》记录了无数平凡却伟大的普通人,不止有医护人员,还有进重症病房帮忙打扫卫生的志愿者,有酒店大厨,有志愿者司机,有快递小哥,有患者,有患者家属……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每天的日常,而就是这些普通人的日常,一点一滴拼出了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线图。

4 月 20 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迎援鄂医疗队员回家仪式上,这本由仁济医院主编、查琼芳医生撰写的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日记正式首发。

《查医生援鄂日记》全书共 67 章,约 17 万字,由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亲自作序。在序言中,陈国强院士写道:这段伤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痊愈,这段记忆也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人遗忘,而《日记》中记录的点点滴滴,一定会唤起我们的记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像查医生这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许多

作者:查琼芳

责编:z_popeye

趣生活©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病人 自由呼吸 武汉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