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中的自我心理建设

网络 2020年01月29日 20:53

在《疫情到来的自我心理保护》基础上,我们谈谈“疫情当中的自我心理营建”。

第一部分

心理营建的前提:

理解疫情当中引发焦虑的心理因素

1. 被动的心理位置

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受到了限制。

比如最早且最直观的实体限制:武汉封城

比如一直都没有得到确认的“疫情源头”以及“病毒的变异运行方式”

比如大家淹没在大量信息中的毫无头绪

比如不能在春节花市中随意晃悠到除夕零时

比如不能不戴口罩在公众场合大摇大摆

比如不能按既定计划外出旅游

比如不能到电影院看一直心仪的影片

......

就像一个很忙很忙的人忽然闲下来,就像一个按部就班从不停歇的日子忽然就被上天点了“停止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

要不,浸泡在大量的外在信息当中?要不,默默的做葛优躺?

之前的害怕依旧存在,如果长期内心处于被动心理位置当中,无聊、苦闷、焦虑也会随之而来。

2. 未知的时间延续

什么时候可以上班,什么时候可以自由外出,什么时候可以不戴口罩,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学校...…没有人能告诉你。

现在是春节,至少还有些许节日的欢乐气氛这款外衣让我们的生活看起来有点起色。

之后呢?

一直这么躺着吗?一直这么刷剧吗?一直这么沉浸在信息段子手的各种玩笑中?还是为生育率的提高做些许贡献?......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疫苗,什么时候会有研究成果,什么时候可以清晰知道如何有效防范感染......

由于原本春节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休息点,打破了365天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习工作常规,因此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而春节假期按以往公共假期设定就短短8天,最多也就到元宵了。

现在的情况是:不知道这个假期延续到什么时候。

时间顺序被打破,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会影响内心的安定。

3. 公共事项的无差别对待需要个人出让部分空间

7部春节档电影,全部撤档;大多数饭店都发出休市公告;外出不戴口罩有可能会被罚款;倡议过年不聚会不串亲戚不外出;......

“外出有风险,出行需谨慎”。

为了自身的安全,为了不产生感染风潮,在目前对疫情各种情况尚未明朗的状况下,出让部分个人的社交空间以及内在的心理空间是没有选择的事情。

第二部分

自我心理营建的目标

1. 重新建立内心与生活秩序,恢复有序

很多人对付焦虑的方式是做事情,通过做什么说什么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却越做越焦虑,越焦虑越做。

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非做什么不可,还是可以安定在“不做”的层面。

外在的世界我们无法控制,内在秩序却是我们可以慢慢恢复的。当内在有序,才不会惊慌,不会添乱。

2. 重新启动内心主动性,找到目前自己安排生活的中心与重心

我对我的生活是有掌控权的,即使是有限的公共空间,有限的选择,我们也还是有选择的。

比如:

我们如果需要长时间呆在家里,每天的生活日程如何安排?孩子目前不能去学校,应该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工作的调整可以做到那一步?......

第三部分

自我心理营建的三个基本立足点:

时间、地点、人物

(1)可预见的确定时间

(2)清晰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3)生命中与他人的连接

这三要素是我们内心的三脚架,支持我们在疫情当中面对未知的恐惧,站稳根基,稳定不惊。

第四部分

具体心理营建的属性

1)心理营建第一步:做好打持久战的预期

虽然有不确定的说法是这个病毒害怕高温,似乎到了夏天就会受到控制。但我们不能确定它会不会变异。

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无论事情如何发展;在我们内心,对这个事情至少有较长时间的预先考虑。

有希望,但不盲目。只有对这个疫情的严重性有充分的认识才会明白:人生最大的成本是时间。

想必防疫专家也好,医务人员也好,甚至武汉火神山医院的设计人员、建筑人员、施工人员也好…无不在与死神争分夺秒。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但不会那么快。内心预留足够长的时间预算,生活安排有节有序。

2)心理营建第二步:内心有“锚”

未知的延续时间,这点让很多人抓狂;大家可以尝试使用:“未来期限回看法”:相信五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已过去。

拉开时间长河的大幕,身处其中的我们才有整局观。

当然,你也可以用“一年”“十年”,或“三年”

如此一想,是不是安定很多?

身在其中,除了需要“未来期限回看法”的帮助,还需要一些具体的“锚”帮助我们内心的大船不会四处飘荡。

这个“锚“可以是物,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每个人都不一样。

想想你焦虑紧张的时候,什么最有帮助?

有些人一焦虑就画画,不讲技巧,随便画;

有些人喜欢喝茶,一喝茶就很安定;

有些人爱好聊天,那就视频聊天,还可以减少外出风险;

有些人喜爱看电影,借助他人的人生暂时告别现实,喘口气;

有些人喜欢发呆,放空自己,就像没有了时空的限制;

还有一些人,只要和家人一起,就安心。

找到适合你的方式,把自己这段时光“锚定”下来。

除了适当关注疫情发展这件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这是一个无需找借口就可以休息的时段:看一本书,学一门语言,爱一个人......

甚至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死亡来临,此生最大的遗憾会是什么?

不妨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好好规划。

3)心理营建第三步:避免替代性创伤

什么是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是指得知他人创伤经历后发生的,原本是指专业心理人员由于理解或过渡卷入被救助人的创伤而对自身产生的创伤;

现在用来指代一般人在灾难中,由于受到大量严重灾难信息的冲击,包括但并不仅限于文字图片视频,从而承载了某些无法排解但又不属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创伤

它与"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不同,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PTSD)是直接遭受创伤引起的。

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心理专业人员一定要克制,不能凭一腔热情做事。

在“危机干预”这件事情上,相当于“上战场”,如果没有穿上“战衣”(经过专业的足够的危机干预培训),容易伤人伤己。

在参与危机干预培训或参与危机干预之前,心理专业援助人员要对自我的内心稳定以及专业能力有充分且准确的评估。

而作为一般人,大量理解疫情信息,甚至浸泡在大大小小疫情消息的“海洋”中,不懂筛选与过滤,容易在得知他人的创伤(譬如亲人过世等),如同亲临创伤现场,内心承接了莫名的痛苦,甚至是绝望;

如果长时间无法排解与消化,往往会成为替代性创伤的新宿主。

一旦有这类似替代性创伤的出现,最有效的方法是远离相关信息源

当然,不排除这也是一些人的内心需要:通过替代性创伤来获取“并存感”。

成为“悲惨世界命运共同体”是对某些曾有被抛弃经历或分离创伤人士的抚慰,通过共同处于被创伤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

这个部分比较复杂,但至少我们可以有机会理解到了这种心理可能性,才可以进一步谈到防范。

4)心理营建第四步:理解“伪幸存者内疚”,有效防范没事找事。

幸存者内疚”原本的意思是在经历创伤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人会对死去的人有内疚感觉。

而“伪幸存者内疚”是没有直接经历创伤事件,但通过信息传递等途径间接理解到其他不认识的人的创伤过程或事件,从而为自己过得这么好而感到内疚。

这种内疚会让有些人不自觉的不断的“作”,不由自主的冒风险,没事找事。

比如有些人不愿意戴口罩却四处游荡,增加自身和他人的感染风险;还有一些人明知道目前最好的防疫方式就是呆在家里,却到处乱跑,哪里人多往哪里去;......

5)心理营建第五步:“无差别对待内心系统”的建立

无差别对待是指充分考虑不在场第三方的利益

很多人内心世界只有“你我”,而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除了你我,还有“TA”,人人都是整个系统的一员

这个表面是为他人着想的心理营建,会由于充分考虑到公共利益,内心视角宽阔很多,自然也从内心确认自己也同样值得如此被对待。

这或许是我们在世间行走的一道内心双行道吧。

后记

这是一个少有的安静的春节。这也是一个少有的闹腾的春节。

疫情的发展,每一天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活在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变化当中。

“固步自封”或许是最好的防疫方式。

“以不变应万变”是疫情当中增强自身内心力量,加强自我心理营建的钥匙。

我们与家人在做好自我心理保护工作的同时,适当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懂得自我心理营建的基本方法;借此保护我们在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过程中,不但身体不中招,而且心理也不中招。

很多时候,每一个春节都会说:过好节,好过节,节过好。

2020这个春节一样:节过好!是的!结果好!

责任编辑:殷水

趣生活©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创伤 心理 葛优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