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信念指引青年发展,这场征文学术研讨会干货满满
12月25日,“时代使命与青年担当”——第二届“青年学习沙龙”理论征文学术研讨活动在广州举行。这场由广州市社科联、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市高校、研究机构的青年教师、学生投稿参加,共收到稿件300多篇。
活动最终从收到的稿件中评选出一等奖论文1篇、二等奖论文2篇、三等奖论文10篇、优秀论文30篇。
活动还采用理论研讨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理论研讨聚焦“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现场教学围绕“黄埔军校与共产党人”主题展开。
“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当代青年成长于多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把好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卫华表示。
在马卫华看来,活动的举办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并有助于发现与培养一批既具有坚定理想与信念,又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优秀青年理论人才。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结合了自身经历,从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学术志向、及如何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与青年学子分享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她勉励青年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最明亮的人生灯塔,把对党忠诚作为最可贵的政治品格,把终生学习作为最持久的前行动力,把坚持奋斗作为最亮丽的青春底色,加快学术成长步伐,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在主题报告环节,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针对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鼓励学术研究站在前沿,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立足于潜在性问题,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理论,拓展研究视野,形成系统的集成之作。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社会科学》主编江中孝则就社科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规范方面进行了分享。他强调,广泛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梳理学术史、打好研究基础的重要性,选择大小适度且自身感兴趣的选题进行研究。
本次获评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共有13篇,其中10篇的作者当天以获奖论文为题进行了分享,属性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意蕴、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源流和转向与启示等。
当天下午,参会人员来到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 “知史图强复兴梦”“军校体验忆岁月”“爱国爱家民族情”“不忘初心勇担当”系列体验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与担当。最后,广州市社科联谭晓红副主席作为领誓人,带领青年学子重温了入党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