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髓捐献人”到“五星级志愿者”:想让更多人知道这回事
从一次献血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再到成为一名为造血干细胞工作提供志愿服务的“五星级志愿者”,“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回事,让更多的人有生的希望”,公交车长周江瑜用最朴实的话来概括5年如一日的志愿服务。在近日第七期“广州榜样”发布活动中,周江瑜一家被评为2019年十大“最美慈善家庭”。周江瑜告诉记者,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救助,他心里很高兴。不仅如此,他还发动自己的家人,带着儿子走近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者,共同传递温暖。
捐献初衷:“我身体健康 希望帮到别人”
今年47岁的周江瑜,是广州公交集团二汽溢通巴士分公司一名公交车驾驶员,同时,他累计参加志愿活动超600小时,还被广东省红十字会授予“广东省五星级志愿者”称号。
周师傅的志愿之路开始于11年前,“当时看到新闻中说,汶川地震血液紧张,我看了心里很难受就去献血了”,那是周师傅第一次献血,献血之后看到有其他献血者出现晕血情况,自己却没有太大反应,“感觉自己身体很好,就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自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献血,周师傅参加无偿献血(全血)4次共1400ml,成分血(血小板)27次共54个单位(每个单位等于200ml献血量),累计全血加成分血献血量达12200毫升。
献血过程中,周师傅看到很多患有白血病的儿童图片,“好多2、3岁的孩子,感觉他们很无辜。需要我们的帮助”。2010年5月,周师傅在骨髓库中留下血样。周师傅心里也不是没有忐忑:“当时也不太理解,说是捐献骨髓以为是从背上直接抽,感觉会很痛苦,有点害怕”,在填资料留存血样的过程,周师傅都感觉很紧张。
2014年,周师傅接到了一通电话,原来是北京一名白血病患儿的家属通过中华骨髓库在全国范围的志愿者内寻找其移植条件相吻合的周江瑜。虽然当时年近七旬的父母都很担心,但还是尊重他的意见。“我当时立即就答应了,等了4年才配对成功可以帮助他人,这很难得。而且既然当时留样入库,说愿意捐献,就要说话算话”。
为确保捐献骨髓万无一失,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周师傅都小心翼翼,妻子更是为他制定了科学的食谱。在完成每天的营运任务后,亦在妻子、儿子的陪同下坚持锻炼身体,为捐献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做好充分的准备。
2014年5月19日上午,周江瑜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南方医院顺利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为千里之外他并不认识的一名亟待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儿带去重生的希望。“不经意间得知等待骨髓移植的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当时是看到患病孩子的照片决定捐献骨髓,感觉像满足了当初的心愿”,周师傅说。
5年志愿服务:“很欣慰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周师傅的爱心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成为了一名奔波于医院间的志愿者,为造血干细胞工作提供志愿服务。一有志愿者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周师傅就要“出动”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这些志愿者们消除顾虑、加油打气。
据周师傅回忆,有一次一位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者正好是他的江西老乡,他刚走进病房去探望等待捐献的老乡时,地方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道:“你来的正好”。原来这位老乡只和家里说了外出旅游,一个人偷偷跑来广州等待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想到的是,在媒体报道下自己却意外“见了报”,家里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过来,担心他的身体,让他放弃捐献,快点回去。而经过家里的“吹风”加上自己也不太理解情况,这位老乡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那时候,周师傅刚刚捐完造血干细胞有一年的时间,用亲身经历给老乡加油打气。这位老乡也终于放下悬着的心:“你捐了都没事,我捐献骨髓是铁板钉钉了”。
为造血干细胞工作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周师傅加了很多、qq群,群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他们有的是已经捐献成功的,有的是等待配对捐献的。周师傅会将平时自己去探望捐献者的照片发到群里和大家分享:“他们很多人因为对捐献骨髓不理解而害怕,我和他们说其实捐献方式就像献血小板一样,他们就不怕了”。周师傅说,很多捐献者很低调,“一个人捐救一个人,宣传出去的帮助会更大”。
每个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都有一个编号,周师傅说他的全国编号是4000多,而之前去探望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编号已经是9000多了,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且参与其中,周师傅感到很欣慰:“感觉自己做的事确实是有意义,可以帮助到别人!”而未来,周师傅的志愿之路将会继续走下去,去实现“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回事”的目标。